Horbynz hub

Winsock 实现一个端到端通信软件

Word count: 7kReading time: 25 min
2022/03/14

介绍

这是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端对端通信 demo,我开发时更多是出于学习目的,所以更多时候我采用的实现效果是入门级的,如果你想深入了解 IO 模型或者其他内容那可能本文不适合你。整个程序基于 TCP 协议进行通信,采用足够简单的 select 模型实现异步,没有采用哪怕一点儿多线程知识。如果你也想实现一个类似的效果,我认为先导知识是 Win32 FrameworkWinsock Frameworkselect 模型 足矣,本文目的主要是阐述设计思路

项目地址 Win32-chat-room-winsock2,欢迎 star/make contribution/post issue 👋


LICENSE

文档中涉及到的源代码使用 MIT 许可证


演示

本地测试

本地测试服务器默认绑定 “127.0.0.1:8888”


局域网测试

局域网测试需确保两台电脑处于同一 wifi,然后服务器绑定地址用环回地址是不行的,需要绑定到本地电脑的 ip 地址上

我本地地址是 192.168.1.4,服务器因此绑定这个地址,我另一台电脑其本地地址 192.168.1.7 ,由于处于同一局域网,因此能实现通信


缺陷

首先程序体验不完美,这也是我后面优化的方向:

  • 不支持中文。实际上我已经很小心处理 char 和宽字符转换了,但还是会使中文出现乱码。而我在后台调试时,“Edit Control” 接收到的中文输入就是乱码,我不确定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我忽略了
  • 显示面板不友好。显示面板采用 “Static Control” 配合我自己封装的函数实现消息显示,如果能直接采用 TextOut() 配合滚动条那看起来是非常舒服的。只是说滚动条又是另外一个坑了,需要花点时间研究
  • 其他 bug。我在开启多 Client 并且涉及中文输入、切换用户收发消息时出现消息无法正常收发的现象,但这个问题比较难复现,所以现在还不能解决
  • C Style。Win32 本来就是一套 C API,虽然说用 C 写无可厚非。但毕竟 C 可读性太差了,基本就是全局变量、状态标志满天飞,很多东西都零零散散地分布于整个工程,不利于后期维护和扩展,我希望以后能用 Cpp 实现 Reconstruction

二次开发

关于 Server 或 Client 返回的 ERR::xxxxx 代码,可以在 Win32 Winsock error code 页面搜索查阅,类似:


需求分析

在做任何一个开发前,我认为画个图捋捋思路是极其需要的。作为一个 P2P Server,根本目的就是要求两个 Client 能够通信,基于这个目的首先需要知道局域网当前在线人数,否则你都不知道有谁在,又怎么和别人聊天呢?

难点就在于统计在线人数这块,如果是用 UDP,维护一个在线人数列表可能涉及 socket 广播,因为 UDP 是直接绑定就能用,单纯用本地 socket 可以说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存在。但用广播这就又踩入另外一个坑了,作为一篇学习向 POST,我希望越简单越好。所以才采用 TCP 作为主要协议,那么统计在线人数这件事就可以完全交给 Server 负责了,因为 Client 肯定要先与 Server 建立连接,另外 Client 离开局域网也会进行 “四次挥手”,这就使得 Server 能非常方便地维护一个局域网在线人数的列表。剩下 Server 要做的就是在人数发生变化时向每一个 Client 发送当前的用户列表

但也要注意到,由于 TCP 协议的使用需要引入 Server,那么端到端通信过程也会相对变得复杂。如果是 UDP,端到端就是字面意思;但是如果是 TCP,端到端实际是 Client-Server-Client 的意思,也就是中间多了一步 Server 转发。因为虽然我每个 Client 可以获取到用户列表,可以知道具体每一个其他 Client 的 socket,但这个 socket 是和 Server 建立连接的,只能接收来自 Server 的消息

上面两点分别讨论了 获取用户列表转发消息 两部分内容,这段简述其他零零散散的细节。首先是 IO 模型,除非你只实现一个 Client 与 Server 的通信,否则必须使用 IO 模型,IO 模型的引入可以使得 Server 能处理与多个 Client 的连接。然后是 非阻塞 的问题,写控制台程序可以直接在 while (1) 一直监听或一直连接,但是放在窗口程序不能在某条 Windows 消息里面放 while () 或者说阻塞某条消息,因为消息是处理完就要退出,你如果阻塞某条消息,那么你其他消息比如点击窗口或拖动窗口都会造成程序崩溃。再然后是 消息边界问题 问题,打个比方我发了两条消息分别是 “abc” 和 “123”,但 TCP 是流协议,说不定对端收到的信息为 “abc123” 或 “abc12” 或别的,怎么处理这个消息边界问题?这里面涉及的问题是需要展开说的,这是个非常精彩的问题,我会在后面用到的时候具体说明。最后聚焦于 要处理的消息 问题,基于上述分析,Client 要考虑的消息包括 发送自己想说的话接收用户列表接收 Server 的转发消息;而 Server 则需要考虑 接收用户连接请求发送转发消息发送用户列表

现在总结一下:

对于 Server:

  • 接收多个用户的连接请求
  • 统计在线人数
  • 发送在线人数列表
  • 发送转发消息

对于 Client:

  • 请求与 Server 连接
  • 发送聊天消息
  • 接收转发消息
  • 接收在线人数列表

准备知识

Win32 Framework

推荐毛星云前辈的 《逐梦旅途》 ,看前四章就好,能理解怎么创建窗口程序,理解 Framework 里每个 API 就够了


Win32 Controls

推荐参考 Microsoft: Windows Controls

用到哪个参考哪个,如果不介意我的 UI 丑的话,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只使用 “Static”、“Button”、“Edit” 和 “Combo box”


Winsock Framework

推荐参考 Microsoft: Getting Started with Winsock

需要注意微软给的 Example 非常非常简单,只涉及一个 Client 和 Server 通信。如果你需要实现更多 Client 和一个 Server 的通信,那么你需要关注下面的 Advanced Winsock Samples

但是毕竟 Winsock 是整个 program 的重点,所以我这里简单地班门弄斧一下

服务器 Program Flow 是 初始化 dll:WSAStartup() -> 创建:socket() -> 绑定:bind() -> 监听:listen() -> 接收连接:accept() -> 收发

客户端 Program Flow 是 初始化 dll:WSAStartup() -> 创建:socket() -> 连接:connect() -> 收发


Select Model && Nonblocking

我觉得这两个内容密不可分,所以放在一起

首先需要明确有些 Winsock 函数(默认)是阻塞的:

  • accept(): 执行到这个函数会一直等待直至有连接请求出现
  • connect(): 执行到这个函数会一直等待直至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 recv()/send()/recvfrom()/sendto(): 接收数据会阻塞可能很好理解,但发送数据会阻塞是怎么回事?这里又涉及一些 low-level 知识,后面再解释

上面讨论过窗口程序不能在一个消息里面出现阻塞,所以这才需要把这些函数改为非阻塞模式,可以用 ioctlsocket() 修改,详见 Microsoft: ioctlsocket function

现在详细讨论下 select model,参考 Microsoft: select function。当然阅读理解就不用做了,我们来看中间部分谈到的 “可读”、“可写” 和 “异常” 事件

In summary, a socket will be identified in a particular set when select returns if:

readfds:

  • If listen has been called and a connection is pending, accept will succeed.
  • Data is available for reading (includes OOB data if SO_OOBINLINE is enabled).
  • Connection has been closed/reset/terminated.

writefds:

  • If processing a connect call (nonblocking), connection has succeeded.
  • Data can be sent.

exceptfds:

  • If processing a connect call (nonblocking), connection attempt failed.
  • OOB data is available for reading (only if SO_OOBINLINE is disabled).

简单来说,连接请求到达数据到达 以及 关闭连接 都会触发 “可读事件”;客户端请求连接 以及 数据已发送 会触发 “可写事件”。至于 “异常事件” 我没使用到,所以没去了解。总之,这些 “xx 事件” 其实就是现在这个时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件而已,select model 就是用于捕捉这样的事件而诞生的。所以,以前我们发出一个操作,必须要等它完成我们才能做其他事;现在我们可以交给 select(),然后去做其他事,当我们设置的操作被 select() 捕捉后,再去处理

但是我也想说,不是说使用了 select model 就一定要把所有操作交给 select() 去捕捉。像是 ECHO Server 这种入门 demo,你完全可以只使用 select() 去捕捉连接,至于 echo 的逻辑完全可以一收到消息就马上转发(ECHO Server 可以想想 echo 命令,客户端发出消息,服务器收到后马上原路发回,然后客户端接收消息显示出来,这就是 ECHO Server)。像这一步转发如果用 select(),那你发一条消息你能收到一万条回复

基于上个场景,你可能还有疑问:“如果转发不使用 select()send() 一次,那消息没发送成功岂不是会丢消息吗?” 这时候就要引入 nonblocking 机制里非常著名的一个错误码 WSAEWOULDBLOCK 错误码(10035),Linux 对应 EWOULDBLOCK 。简单来说这个错误码等于和你说 “别急,正在处理”,事实上这个错误码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错误码。当调用 nonblocking 的 accept(); connect(); recv()... 这些函数时都可能出现这个错误码,比如 connect(),就是说我三次握手需要时间,第一次调用其实就起作用了,但可能在握手时间内又连续调用了好几次 connect() 那么后面的连接请求都会返回 WSAEWOULDBLOCK,所以你只需要等,不用作其他处理就行。上面那个问题也是如此, send() 只需调用一次就起效了,消息就能发送出去,如果不是网络问题或其他 Fatal 问题,会返回 “WSAEWOULDBLOCK”,所以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丢失消息的

现在总结一下 select() 用法

  • 对于服务器接收连接:先 listen(),然后 select(),当捕获连接请求,再 accept()
  • 对于客户端请求连接:先 connect(),然后 select(),当捕获连接请求,再处理收发
  • 对于收发消息:不要求等待 select() 捕捉可读或可写事件后才调用 recv()send(),顺序是任意的,取决于用在什么场景

至此 select 这个 IO 模型就讨论完了,可以看出这里用 select model 主要用于解决连接问题,具体来说是一对多的连接,即所谓异步问题

最后推荐大家可以参考 Select Model Tutorial 看看别人具体是怎么使用的,我 Server 的最终也是参考了里面的思路


消息边界

之前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了会涉及一个底层问题,这就是 socket 缓冲区 的问题,但这里建议参考 socket缓冲区以及阻塞模式详解 或其他资料去了解

为简化问题,假设传输层是不出错的(假设 TCP 真的非常可靠)。这可以忽略一些细节先把功能实现,也即总是可以想象 send()recv() 这类函数是符合逻辑的,你传输多少它接收多少

其实事实也差不多如此,参考 Microsoft: send()Microsoft: recv()

On nonblocking stream oriented sockets, the number of bytes written can be between 1 and the requested length, depending on buffer availability on both the client and server computers.

对于一个非阻塞的流式 socket,send() 可写入的字节数介乎 1 与你请求发送的消息长度之间,具体多少取决于两端缓冲区的可用容量(作为一个局域网低并发的 demo,可以总是想象缓冲区容量充足)

For connection-oriented sockets (type SOCK_STREAM for example), calling recv will return as much data as is currently available—up to the size of the buffer specified.

对于一个面向连接的 socket(如 SOCK_STREAM),recv() 总是会返回尽可能多的数据,直至所指定缓冲区的容量大小(同理想象为缓冲区容量充足)

数据边界问题推荐参考 怎么解决TCP网络传输「粘包」问题?。我自己的解决方案也是应用层自己定义一个协议,在此不再班门弄斧


传输二进制

最后一个想分享的知识点是,如何传输结构体?

我们都知道网络传输是分 网络字节序(大端字节序)(NBO)主机字节序(小端字节序)(HBO) 的,所以在 API 上,send()recv() 都只支持 char * 数据

那么传输结构体你完全可以做一些处理转换为 char * 先传输待接收后再还原回来,但这么做就更复杂了,在此我推荐直接用二进制传输。即我们传输结构体总是 memcpy() 将数据拷贝到 char * 数组,然后传输这个数组。这样有个好处,可以不用理会字节序的转化,发送端直接 memcpy() 发送,接收端也直接 memcpy() 使用

但是对于字符型数据慎用 memcpy(),除非你能保证数据长度,否则造成内存越界后果就是程序闪退


实现思路

Win32 消息循环

像 Win32 控件使用、Win32 消息处理,这些东西我不打算记录下来了,唯一想单独拎出来分享的是消息机制

我刚开始摸索的时候真的是往服务器主线程上写 while (1),结果现象就是,我一点击窗口或拖动窗口,标题栏便显示 “(无响应)” 三个字,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类似于 Trouble shooting 之类的无响应专属弹窗,也是这时候我开始对消息循环有了感性的认识

简单来说,消息循环有两套,一套以 PostMessage() 为核心,一套以 PeepMessage() 为核心。区别就是前者阻塞后者不阻塞,前者会一直卡在函数处直至有 WM 消息到达,如果用这套消息循环,意味着你需要点击一下鼠标、或者拖动一下窗口,程序逻辑才会继续执行。很明显在 Winsock 这个场景里行不通,因为服务器要逻辑上死循环,一直监听连接请求。所以才有了现在这个 PeepMessage() 逻辑,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我阅读毛星云前辈《逐梦旅途》学习来的,我大三的时候刚开始学习 Win32 也是通过这本书,再次向前辈敬礼,R.I.P.


服务器逻辑

我将服务器逻辑分成两大部分,分别是 配置服务器(参考 BOOL ServerConfig())以及 运行服务器(参考 void ServerRun()


ServerConfig()

此函数内就是 Winsock Framework,在此只想分享几个细节问题

sockaddr 和 sockaddr_in 两个结构体。都是用于封装协议所识别的信息的,不同的是后者专门用于 TCP/IP 协议栈,所以后者直接划分了两个字段用于存放标识————即 IP 地址和端口号 Port。而前者是广义协议使用的,好比现在有个协议叫 UDQ/JQ 协议栈,这是用 OQ 和 Qpsu 来标识协议实体的,那么对于这个协议就应该用 sockaddr

创建 socket 这里使用的是微软 Example 的写法,按 POSIX 写法应该是直接 sockaddr 实例化一个对象,然后用这个对象去创建 socket(),我在客户端 创建 socket 用了这种写法。如果你电脑只有一块网卡,那么这两种写法没区别,如果你电脑有多块网卡,而且你只想绑定到其中一块网卡,那这种场景就用后者的写法

此函数 Program Flow 直至 accept() 为止,因为绑定服务器地址只需进行一次,而接收连接请求却需要一直进行,所以这两步要分开进行


ServerRun()

这是服务器最重要的逻辑了

首先要处理的是连接请求,像上面说的那样先用 select() 捕捉,像接收连接请求这种事件属于可读事件,所以 只需要填充第二个参数

select() 执行完首先要做的是 检查有无连接请求,通过判断用于监听的 socket 是否在可读集合内实现。如果有新连接到达,此条件就满足,因此会进入 if() 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accept() 会返回新的专门用于数据传输的 socket,原来用于监听的 socket 还会继续监听连接。然后新连接到达后我后面的逻辑是 “打印用户信息” -> “维护在线用户列表”。维护用户列表我分为了两步:保存用户 socket 和 sockaddr(后面哈希表的处理就是为了保存 sockaddr 结构体的信息)。需要注意到 socket 本身并不等于 sockaddr 结构体,前者本质是一个整型值,是服务器本地才能识别的。端到端通信取决于知不知道对方的 IP 地址和端口,这两个数据是 sockaddr 结构体维护的,所以用户列表必须包含 sockaddr 结构体发送给每个 Client,这样 Client 才知道要通信的另外一端的信息。

再详细分享下哈希表的思想,首先要看下 sockaddr_in 结构体的组成(在 TCP/IP 协议栈里,你可以把 sockaddr_in 和 sockaddr 视为等价):

1
2
3
4
5
6
struct sockaddr_in {
short sin_family; // 2B
unsigned short sin_port; // 2B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 4B
char sin_zero[8]; // 8B
};

由于后 8 Bytes 只用来填充,总是 0,所以我用前 8 Bytes 作为哈希表的键,对应它的 socket。所以是一个 uint64_t -> SOCKET 的哈希表

至此,便是接收请求的逻辑。后面 维护用户列表 思路可能比较凌乱,如果你有其他想法可以按你自己的思路来,这里仅提供其中一个思路


接收完连接请求,便需要遍历用户列表里面所有用户有无产生 IO 事件了,还记得前面一开始分析需求的时候 服务器要处理的消息 吗?

现在来回顾一下,对于服务器来说需要接收 “连接请求” 以及 “其他 Client 发送来的消息”,需要发送 “在线用户列表”。翻译一下就是对于服务器,可读事件是 “连接请求”、“用户的聊天消息”(当然 Client 下线也属于可读事件);可写事件是 " ‘广播’ 在线用户列表" (当然此处广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播,只是用一个 for() 循环不断发送以达到给每个 Client 发送的目的)

连接请求这个可读事件前面已经处理了,所以现在 捕获的是另一个可读事件 ———— “用户聊天消息”。对于这个事件,服务器要做的事情 就是转发而已

最后一个可读事件,用户下线,这里涉及 TCP 协议里一个名词 “优雅关闭”,详见 shutdown()函数:优雅地断开TCP连接。简单提一点,客户端需要先告诉服务器自己要断开连接了,好处就是未收发完的数据会继续收发,只有新数据不处理;然后服务器对这个已断开连接的用户 最后一次 recv() 会返回 0,此时服务器才可以进行释放资源之类的操作

事实上,若 Client 是优雅关闭的 (graceful termination) 会进入 TCP 四次挥手过程的 TIME_WAIT 阶段

而如果 Client 不是优雅关闭,Server 最后一次 recv() 会返回 SOCKET_ERROR,错误码需要通过 WSAGetLastError() 获取


处理完可读事件,现在来考虑怎么处理可写事件 ———— 即 “发送用户列表”。虽然理论上你可以交给 select() 去决定什么时候可以发送,然后才将用户列表发送出去。但要考虑到,在一个局域网环境,而且是低并发量的情景下,几乎无时无刻都会触发 “可写事件”。因为你不用考虑网络因素,而且数据量足够少,那么只要遍历到一个 socket 就可以发送一次数据,这样反而无时无刻 Server 都会广播用户列表。Client 接收到的用户列表肯定是大量大量地重复的,反而会使 Client 要专门写一个实现去重的逻辑

退一万步讲,只要我有一次能将用户列表更新成功,后续的更新就算有延迟其实也不影响 Client 原来的聊天,更何况我们现在的需求下网络环境几乎可以不考虑

所以,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不打算将这个可写事件交给 select() 处理。相反,我只在必要的时候更新,也即 新用户上线 以及 原有用户下线 这两种情况进行更新


客户端逻辑

客户端这边我引入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动作,就是按一下 “Connect” 会连接服务器,同时按钮切换为 “Terminate” 示意你再按一次会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这里就不展开了,主要就是 SetWindowText() 的使用,具体逻辑参考 void ResetState()void ChangeState(int *) 这两个函数

和服务器类似,Winsock Framework 我也是分为几个逻辑去处理。但不同的是,Client 请求连接要单独分出来,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的逻辑,只有你连接上服务器,才能进行下一步不是吗。所以总共分为 配置: ClientConfig()连接: ClientConn()运行: ClientRun()

配置和连接类似服务器所以不展开,而如果你参考我的代码你会发现傻逼全局标识变量满天飞,这是我的问题,我承认我是 “面向测试编程” 一步步来的,没有一个很宏观的设计,确实很容易导致 “xx标识”、“全局xx” 使用过量,所以仅供参考,我主要想分享的是思路

现在再来回顾下 客户端需要关注的消息。要发送的是 “自己想说的话”;要接收的是 “在线用户列表” 和 “Server 的转发”。翻译过来就是前者是可写事件,后者是可读事件

我把 检测可读事件 放在前面是因为,如果 recv() 返回 0 即意味着服务器下线了,那再处理什么都没意义,就可以直接退出了

由于 可读事件有两种类型,所以有可读事件到达时,应用层需要做些事情才能区分出来,这也是自定义协议最重要的作用。像前面说的区分数据边界,放在这个入门 Demo 里其实我大可规定一个固定的消息长度,每次收发都是这个长度的消息,也可以达到区分边界的目的。但你想让应用层能正确处理多种类型的信息,那最优解还是自定义一个协议。至于我自己的思路,我放在后面分享,现在先关注客户端的逻辑

先将 UpdateUser()PrintMess() 看作 Stub program (关于桩代码(Stub)),那可读事件就算完成了


关于 可写事件,看到这里相信你也有些想法了,就是 “从控件中获取用户输入” -> “发送”,只是说在真正发送之前,请务必 封装协议


自定义协议

现在关注剩余的几个函数:服务器端 转发消息: TransferMess()广播用户列表: SendUserList();客户端 显示消息: PrintMess()更新用户列表: UpdateUser()封装协议: Packing(),这些函数都和自定义协议有关

所以我想先分享下我协议的定义思路,我也放到 注释:制表符画的协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 针对 P2P Server,应用层需要提供自己的协议,此处自定义协议规则如下
*
* 自定义协议:由包头和包体两部分组成,总是固定长度(MSG_SIZE)
* 包头逻辑上同以下结构体
* struct HEAD {
* uint8_t type; // 1B
* uint8_t size; // 2B
* };
* 包体总是 128B
*
* 类型一:
* type == 0x7f: 内含数据为用户列表
* size: 指出包体数据实际长度
* ├ 1B ┼ 2B ┼ Body: 128B ┤
* ┌────┬────┬─────────────────────┐
* │0x7f│size│ 128 Bytes │
* └────┴────┴─────────────────────┘
*
* 类型二:
* type == 0x00: 内含数据为聊天消息
* size: 指出包体数据实际长度
* 包体开头 16B: 指出消息来自哪个 socket
* ├ 1B ┼ 2B ┼ Body: 128B ┤
* ┌────┬────┬─────┬───────────────┐
* │0x00│size│ 16B │ MESSAGES │
* └────┴────┴─────┴───────────────┘
*/

我把每一条消息固定了长度,只因简化处理逻辑。消息分为包头和包体两部分,包头含 type 类型size 消息长度 两个字段,共 3 Bytes。包体不同类型不同定义:对于类型一,用于封装用户列表,包体全部 128 Bytes 都用来封装用户的 sockaddr_in 结构体,这个数字是根据 MAX_CLIENTMSG_SIZE 这两个宏得到的,总是可以囊括全部的用户 sockaddr_in 结构体信息;对于类型二,用于封装聊天信息,包体开头 16 Bytes 用于封装 Client 本地的 sockaddr_in,这样对端才知道消息来自于哪个 IP 哪个端口,剩下的字节均用于封装具体的消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聊天信息本身就是字符串,封装时确实也可以用 strcat() 来处理,但我这里以 以二进制形式封装聊天数据 实测也可以,算是提供另外一个思路。但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对字符串使用 memcpy() 前提是确保拷贝长度无误,否则慎用

以上思路仅供参考,你也可以定义自己喜欢的协议格式,其实剩余的函数就是对照上面的协议格式进行 “封包” 和 “解包” 而已,我就不展开了


写在最后

我想分享下这个过程中我遇到的两个 bug,是什么现象又是怎么解决的


BUG 1: 闪退

现象:

  • 程序不能百分百正常运行。比如打开程序 10 次,总会有 3~5 次出现闪退

解决:

  •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常见的 bug,原因是 缓冲区溢出
  • 此时需要重点关注所有的 字符串函数,特别是不规定字符串长度的函数如 strcpy()strcat() 等,所以我在实现上全部换成 StringCchCopy()StringCchCat();如果你是 Linux 程序对应 strcpy_s()strcat_s()

BUG 2: 无响应

现象:

  • 标题栏标题后面新增 (无响应) 三个字
  • 点击窗口右上角关闭按钮,会出现 “window 无响应”、“是否发送错误报告” 之类的弹窗

解决:

  • 这是修改了比 malloc() 给定的内存更大的内存空间
  • 这种 bug 在运行时可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一旦关闭,就会崩溃
  • 这就是没有养成 malloc()free() 配套的好习惯。事实上,只要加上 free(),并且程序有越界访问的行文,编译阶段就会被检查出来

以上是本文所有内容,欢迎评论、欢迎给予我意见,也欢迎交流

CATALOG
  1. 1. 介绍
  2. 2. LICENSE
  3. 3. 演示
    1. 3.1. 本地测试
    2. 3.2. 局域网测试
  4. 4. 缺陷
  5. 5. 二次开发
  6. 6. 需求分析
  7. 7. 准备知识
    1. 7.1. Win32 Framework
    2. 7.2. Win32 Controls
    3. 7.3. Winsock Framework
    4. 7.4. Select Model && Nonblocking
    5. 7.5. 消息边界
    6. 7.6. 传输二进制
  8. 8. 实现思路
    1. 8.1. Win32 消息循环
    2. 8.2. 服务器逻辑
    3. 8.3. ServerConfig()
    4. 8.4. ServerRun()
    5. 8.5. 客户端逻辑
    6. 8.6. 自定义协议
  9. 9. 写在最后
    1. 9.1. BUG 1: 闪退
    2. 9.2. BUG 2: 无响应